2023年3月12日上午,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外,身著正裝、胸戴白花的人們排著蜿蜒的長隊,依依不舍地與您告別。
2013年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,曾這樣評價自己: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——研制雷達,然后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技術一起應用到預警機上。
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,是您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實現(xiàn)從地面向空中的飛躍。
20世紀90年代初,預警機憑借在海灣戰(zhàn)爭中的搶眼表現(xiàn),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,但當時該技術在我國幾乎是空白,研制預警機成為我國國防建設的當務之急。
研究了半輩子雷達的您,心里早有把握。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預警機研發(fā)分析會上,您堅定地提出:我國研制預警機的條件已經具備。
當國家決定與國外合作研發(fā)預警機后,您作為中方負責人,創(chuàng)造性提出背負式、大圓盤、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,帶領團隊解決了許多外方專家認為無法克服的難題。
同時,您力排眾議,堅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制,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,牢牢把握了預警機發(fā)展的主動權。正因如此,當合作方受西方大國阻撓施壓,單方面終止項目后,您帶領團隊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造出樣機。
此后,您又承擔我國出口型號預警機項目總設計師等重任。您手把手培養(yǎng)的空警-2000總設計師陸軍、空警-200總設計師李超強等一大批業(yè)務骨干,如今已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。
雖已晚年,您仍心系事業(yè)。2022年5月17日,已經83歲的您再次出征,瞄準攻關網絡信息體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(zhàn),領銜成立王小謨空基技術實驗室。
2023年3月6日14時06分,山河俱哀。
您在自傳文章里寫道:“一路走來,與中國電子工業(yè)風雨兼程同心同行,擁抱著春華秋實的崢嶸歲月,我深深地感覺到,自己很幸運!”
聲明:本網轉發(fā)此文章,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,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、消費建議。文章事實如有疑問,請與有關方核實,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,僅供讀者參考。

